省政協舉行“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專題座談會
8月1日,廣東省政協舉行“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專題座談會。會上,省大灣區辦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基本情況,來自港澳的政協委員們進行了主題發言,并和相關職能部門進行了互動交流。省政協副主席鄧海光在會上指出,當前粵港澳大灣區、深圳先行示範區和橫琴、前海、南沙三大平台建設已全面展開,正在縱深推進。希望新一屆港澳委員深挖潛力、提升能力、把握機會、創造條件,在繼續爲大灣區建言獻策的同時,積極投身到大灣區建設實踐當中,引導和帶動更多港澳同胞到大灣區内地城市創業投資和工作生活。要積極主動做好港澳青年工作,充分利用廣州南沙“廣東政協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這一創新平台,多組織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内地城市開展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促進粵港澳青年交流、交往、交融,爲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作出新的貢獻。
萬億級産業集群增至8個
“粵港澳科技創新資源加快集聚,大灣區國際科技創新中心的影響力不斷增強。”省發展改革委副主任、省大灣區辦常務副主任朱偉向大家介紹了粵港澳大灣區建設發展基本情況。他指出,高端創新載體加快建設。積極争取在大灣區布局散裂中子源二期、人類細胞譜系等9個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鵬城實驗室、廣州實驗室建設進展順利,圍繞粵港澳科技合作需求,推動組建20家粵港澳聯合實驗室,高水平實驗室體系不斷完善。
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建設紮實推進。全面實施境外高端緊缺人才個人所得稅優惠政策,惠及近2萬名境外創新人才。全省研發人員數量達130萬人,大灣區内地九市持有效外國人工作許可證的外國人才超過4.2萬人。大灣區内地城市試點實施往來港澳人才簽注政策獲批,傑出人才、科研人才、文教人才等6類内地人才可申辦往來港澳人才簽注。
成功争取國家批複同意打造大灣區5G、集成電路、納米、生物醫藥等四大産業創新高地,深圳新一代信息通信集群、東莞市智能移動終端集群等7個集群入選國家先進制造業集群。廣東省20個戰略性産業集群增加值占地區生産總值比重超過1/3,汽車産業首次實現超萬億元營業收入,萬億級産業集群增至8個。
研制涵蓋食品等25個領域110項“灣區标準”
大灣區建設啓動以來,廣東積極推進實施“灣區通”工程,進一步打通粵港澳三地投資貿易、資質标準、市場準入等方面的堵點瘀點,實現各類資源要素流動更加便捷高效,打造最具吸引力的營商環境 、創新環境。
營商環境持續優化。廣東連續3年獲評營商環境最佳口碑省份第1名,商事制度改革連續6年獲國務院督查激勵。“深港通”“跨境理财通”等各類“金融通”試點相繼落地,人民币成爲粵港澳跨境收支第一大結算貨币。“橫琴金融30條”“前海金融30條”出台實施,包含近40項全國或廣東首創的金融政策。廣州、深圳數字人民币試點擴大到全省,廣州、深圳數據交易所正式揭牌。
職業資格認可、标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在醫師、教師、導遊等8個領域,以單邊認可帶動雙向互認,3100多名港澳專業人士取得内地注冊執業資格。紮實開展香港和澳門執業律師在大灣區内地九市取得 内地執業資質和從事律師職業試點工作,共有270多名港澳律師領取律師執業證(粵港澳大灣區)。大灣 區标準銜接範圍持續拓展,研制涵蓋食品、中醫藥、交通、養老等25個領域110項“灣區标準”。
2035年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着力推進基礎設施互聯互通,三地往來更加快捷,現代化綜合交通運輸體系基本形成。
重大交通基礎設施順利建成。港珠澳大橋、廣深港高鐵等标志性工程建成通車,大灣區鐵路運營裏程達2500公裏,高速公路通車裏程約5150公裏、路網密度超9.2公裏/百平方公裏,規劃到2035年實現大灣區主要城市間1小時通達。
口岸通關效率大幅提升。蓮塘/香園圍口岸、新橫琴口岸、青茂口岸等粵港、粵澳間口岸相繼開通,“一地兩檢”“合作查驗、一次放行”等便利通關模式推廣實施。粵港、粵澳海關“跨境一鎖”在珠三角九市全面實施。“港車北上”“澳車北上”政策落地實施。
世界級機場群和港口群加快形成。廣州白雲機場三期、深圳機場三跑道、珠海機場改擴建等加快建設,珠三角樞紐(廣州新)機場選址獲批。
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
大灣區建設啓動以來,廣東積極拓展與港澳在就業創業、教育、醫療、社保、環保等領域的合作,不斷提升大灣區居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民生領域市民待遇全面落實。港澳居民及随遷子女可同等享受學前教育、義務教育、高中階段教育 以及參加中高考。香港科技大學(廣州)獲教育部批準設立并于2022年9月正式開學,香港城市大學(東莞)獲批籌設,爲港澳居民在大灣區内地接受高等教育提供更多國際化優質教育資源選擇。
持續推進“港澳藥械通”,先後發布三批内地臨床急需進口藥品醫療器械目錄,累計批準23個藥品和13個醫療器械,惠及患者約2000人次。創新實施“灣區社保通”等政策,推動享有本地市民同等待遇。港澳居民在粵參加養老、失業、工傷保險累計超30萬人次。
港澳青年就業創業服務體系更加完善。全面取消港澳人員在粵就業許可,目前超過20萬港澳居民在粵工作。實施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政策,累計超過3000人次的港澳居民報考。建成以大灣區(廣東)創新創業孵化基地爲龍頭、12家重點基地爲骨幹、珠三角57家特色基地爲基礎的“1+12+N”體系, 累計孵化港澳項目近4000個,吸納港澳青年就業近5500人。
三個平台建設起步成勢 引領帶動粵港澳全面深化合作
着力推進平台建設,重大合作平台創新活力持續釋放。橫琴合作區方面,合作區管委會、執委會和省派出機構揭牌運作,《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發展促進條例》頒布實施,推動一批省級行政職權下放至橫琴合作區執委會及其工作機構,編制上報合作區總體發展規劃、放寬市場準入特别措施。“分線管理 ”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澳門非運營單牌車入出合作區配額總量限制全面取消。推動個人所得稅、企 業所得稅“雙15%”優惠政策及澳門居民個稅優惠政策落地實施,區内澳資企業達5600多家、生活就業的澳門居民達7200多人。
前海合作區方面,編制上報新一輪總體發展規劃,印發實施優化前海合作區體制機制實施方案,出台2批次445項權責分工清單。深圳跨境貿易大數據平台獲批建設,全國首家“雙牌照”境外銀行、大灣區首家金控公司順利落戶。深港國際法務區引入法律服務機構155家,6家粵港澳聯營律師事務所落戶前海,大灣區國際仲裁中心已與14家港澳、國際仲裁調解機構開展合作,深圳商事法院加快設立。
廣州南沙方面,獲批實施跨境貿易投資高水平開放試點、進口貿易促進創新示範區、綜合保稅區、 啓運港退稅等重大平台政策試點,港澳居民個稅優惠政策、南沙企業享受15%所得稅優惠政策和高新技術企業延長虧損結轉年限政策落地實施,累計落戶港澳企業近3000家,投資總額超千億美元。新增100億元 地方政府債券單列額度順利發行。中科院明珠科學園南部組團基本建成,天然氣水合物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動工建設。
在會上,來自港澳的政協委員們結合各自的工作實踐和調研發現,指出了當前灣區建設中存在的不少具體問題,同時也爲這些問題的解決提供了建議和解決思路。爲了更好地激發港澳委員深入調查研究、建言獻策的積極性,省政協港澳台委員會主任黃耿城表示,會後将認真梳理委員發言,形成會議成果向有關部門建言獻策。
霍啓山:借第十五屆全運會 打造“大灣區青年季”
廣東省政協常委、香港廣東青年總會主席霍啓山表示,在南沙成立廣東政協港澳青年人文交流基地,就是要發揮政協獨特優勢,彙聚各方資源和力量,通過組織港澳青年到大灣區内地城市開展參觀、學習、培訓等形式多樣的人文交流活動,爲粵港澳三地青年交流交往提供便利、搭建平台,不斷增進港澳青年對祖國的認同感。他說,南沙也是灣區愛國教育基地之一,可爲愛國主義教育提供宣傳平台,持續弘揚愛國主義精神。作爲省政協港澳台委員會副主任,他将持續積極開展不同的青年交流活動,激勵更多港澳青年積極投身民族複興偉業。
“青年興、則香港興,青年有未來,則香港有未來。”霍啓山說,青年人才是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爲配合國家的青年發展方針,自己在2016年12月發起成立了香港廣東青年總會,就是要立足于宣傳大灣區,推介大灣區,促進灣區青年與海内外青年的密切交流,鼓勵他們融入大灣區發展。去年他曾就香港青年前往大灣區及内地城市發展,分别向廣東省和香港特區政府提出多項政策建議,受到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以及香港特區政府采納。
霍啓山建議借助2025年第十五屆全國運動會在大灣區舉辦的契機,以文、體、藝作爲切入點,打造“大灣區青年季”,增強文化自信,當青年面向世界時能說好中國故事、說好大灣區故事。
黃少媚:大灣區舊改可嘗試更多突破
“與大灣區一路同行,不是一句口号,而是巨大的信心與切實的行動。”省政協常委、新世界中國董事兼行政總裁黃少媚發言表示,2021年,在将總部正式落戶廣州後,新世界在大灣區的投資步伐越來越快、投資領域也越來越廣。“未來,我們會将新世界更多的産業鏈持續落地大灣區,包括地産、商業、酒店、零售、教育、金融保險、醫療等等, 積極推動大灣區的高質量發展事業”。
黃少媚建議廣東要發揮好大灣區的橋頭堡價值,加大招商引資的力度。将招商引資的成效,作爲地方年度考核目标中最爲重要的内容,作爲“一把手”的第一工程來抓;要立足于全球視野,大力推動招商引資,保持産業的領先性;要保持招商引資政策的穩定性,給予投資者安全感與信心;要充分重視改善民營企業的營商環境,在政策、金融、行業準入等方面給予民營企業與國有企業一樣的平等地位,鼓勵民營企業做大做強。
目前,大灣區的城市建設已早于全國一步,率先從增量擴張轉向存量更新。如何向舊城要發展空間,如何向存量獲發展動能?黃少媚建議大灣區的舊改政策能再往前多走一步,去嘗試更多突破,多傾聽企業的痛點,多了解老百姓的心聲,速度要更快一些,政策更便捷一些,在全國率先走出大灣區的創新路徑、大灣區的解決方案。
馬志達:組建政策咨詢委員會
省政協常委,澳門廣州社團總會常務副理事長馬志達發言指出了一些具體問題。他說,因爲目前橫琴的一些政策落實還不夠到位,存在企業、人才享受政策的覆蓋面不大等問題。比如,澳門居民隻能在單牌車和“澳車北上”政策之間二選一,或者再多購置一輛車備用,給經常往來橫琴的澳門居民帶來不便……
“由于粵澳雙方行政流程、規則銜接不足等原因,橫琴執委會的相關部門在履行具體職能時,效率還有待提高。”馬志達建議由職能部門牽頭,并邀請專家學者、橫琴經營企業組成政策咨詢委員會,指導制定更加貼合橫琴實際的産業引導政策,促進科學決策;借助橫琴封關管理等重大契機,政府牽頭、企業參與做好産業、人流規劃,同時,充分用好橫琴現有的企業資源,創新政策盤活橫琴存量商業、辦公資産,形成商業街區、産業中心,促進琴澳産業聯動。
爲了更好地發揮省政協澳門委員工作室平台作用。馬志達建議完善省政協與橫琴合作區的直通對接機制,在政協提案系統等開設橫琴直通端口。完善省政協、澳區政協委員與橫琴合作區執委會恒常溝通機制,以季度爲單位,定期組織面對面座談會或溝通會議,就提案辦理、政策意見等進行交流探讨,充分發揮澳門政協委員在投資招商、傳導民意、凝聚共識中的橋梁作用,形成助力橫琴發展的合力。
吳學明: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溝通
在2023年上半年,省政協常委、粵港澳大灣區青年總會執行主席吳學明組織了10多場分領域的精準交流會,與粵港澳大灣區各地市政府、組織部、工商聯、共青團、青年團體、高校代表等進行深入交流,推進了大灣區對内和對外的交流合作。他認爲,要助推粵港澳大灣區高質量發展,應該加強區域間的合作與溝通。政府部門、企業和社會各界應該攜手合作,共同解決發展中的問題,分享資源和信息,實現互利共赢。
“科技創新是大灣區高質量發展的關鍵。”吳學明建議要繼續加強戰略科技力量,培育未來型高新技術企業,構建企業爲主體、市場爲導向、産學研深度融合的技術創新體系,不斷增強創科要素流動性,營造良好創新環境。進一步完善“人才綠卡”、資曆互認制度,加大引才的激勵力度,支持高校人才和科研機構人員向企業流動,推進各級各類科研項目經費在大灣區内自由轉移使用,持續優化科研材料的通關便利政策,建設粵港澳大灣區公共信用平台,完善粵港澳大灣區科研機構、企業、個人的信用數據,營造良好創新環境,爲機構、企業、人才提供商務備案便利服務分類施策打造“獨角獸”公司培育平台。
目前,推動粵港澳大灣區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實施“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政策,優化港珠澳大橋通關查驗,以及推動港珠澳大橋旅遊開發,都是重要的發展舉措。他建議未來還應針對“澳車北上”和“港車北上”政策以及港珠澳大橋旅遊開發,加強宣傳推廣工作,提高政策的知曉率和認可度。他曾以“兩地強化合作,實現通關便利化”爲題,在香港主流報刊發表評論文章,支持香港特區政府延長口岸開放時間、改善通關模式、增設新口岸、完善交通配套及加快口岸用地規劃,以打破地域界限,促進經濟繁榮和人員往來。
柯海帆:兩地政府聯合推廣“琴澳遊”旅遊品牌
省政協常委柯海帆是澳區政協委員,曾任澳門中國旅行社總經理、董事長,現任澳門航空的執行董事。她說自己一直在旅遊行業工作,針對琴澳深度合作旅遊發展的一些思考和建議。
澳門擁有良好的訪客資源, 如何覆蓋到橫琴?橫琴所特有的美麗山水,怎樣才能很好地充分地利用、惠及澳門的國際遊客?通關政策是否可以讓更多國内外遊客往來更便利?
在抛出問題之後,柯海帆提出了自己的幾點建議:由兩地旅遊相關部門共同組成專門的領導、統籌機構,研究、制定琴澳深合區的文旅規劃和發展,共同建立琴澳旅遊市場。充分利用兩地行業協會的專業能力,組成咨詢、建議機構(如澳門旅遊發展委員會),出謀劃策,協助政府部門進行政策調研及市場分析,讓出台的所有規劃、政策更容易落地及操作。
配合文旅發展,兩地政府把“琴澳遊”作爲旅遊品牌來聯合推廣,共同向國際、國内市場大力度地推介“琴澳遊”,全面提升琴澳旅遊品牌的影響力、知名度、美譽度。
充分利用琴澳一河兩岸的自然環境,規劃建設具有特色的琴澳一河兩岸旅遊綜合體。琴澳水路南端是出海口,北端是十字門水域,可引入休閑旅遊綜合活動項目、遊艇碼頭、國際美食一條街、國際古玩交易市場、中國曆史文化博物館、中醫藥康養等等,對此區域進行有效利用,規劃建設成一條琴澳相互帶動,能聚集人氣的旅遊帶,把它打造成爲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文旅勝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