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行業動態 > 行業資訊
行業資訊

社會組織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公共服務

发布时间:2023-02-20 | 信息来源:huaxiamagazine


 文 | 許建華(廣東省政協委員、廣東省粵港澳大灣區物業及設施管理聯合會會長)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抓住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重大歷史機遇,推動三地經濟運行的規則銜接、機制對接,加快粵港澳大灣區城際鐵路建設,促進人員、貨物等各類要素高效便捷流動,提升市場一體化水平。”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是習近平總書記親自謀劃、親自部署、親自推動的重大國家戰略。跨區社會組織作為公共關係的主體之一、政府和市場之間的橋樑紐帶,要充分發揮創新功能,為把粵港澳大灣區打造成宜居宜業宜遊的優質生活圈、成為高品質發展的典範服務。本文就社會組織如何推動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規則銜接和執業資格互認、吸引大灣區人才就業就學多向流動、助推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產業優化升級創新發展、積極參與粵港澳大灣區社會公益事業4個方面進行了探討,提出了助力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互聯互通的新思路。

《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中明確,“充分發揮港澳獨特優勢,創新完善各領域開放合作體制機制,深化內地與港澳互利合作”。粵港澳大灣區9市2區呈“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個關稅區、四個核心城市”格局,利益訴求多元,文化信仰各異,在物業、教育、科技、文化、醫療衛生和體育等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存在諸多堵點壁壘。粵港澳大灣區跨區社會組織(以下簡稱“社會組織”)要充分發揮“跨區”功能,堅守“一國”之本、善用“兩制”之利,積極探索“一事三地、一策三地、一規三地”多樣化形式,打通要素流通阻點,降低人流、物流、資金流和信息流成本,大力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在規則標準、體制機制等方面的互聯互通,為建設富有活力和國際競爭力的一流灣區和世界級城市群服務。 

 發揮橋樑紐帶作用,推動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各項規則銜接和執業資格互認

 目前,粵港澳大灣區各行政區域間的合作機制尚未充分發揮作用,區內資金、技術和信息自由流動仍存在障礙,三地居民專業資格互不相認。社會組織要發揮連接政府和市場主體的平臺媒介、橋樑紐帶優勢,按照局部突破、以點帶面、撬動全局的方法路徑,從體制機制支撐上協同推進三地城市公共服務各項規劃銜接和執業資格互認。  

 一是積極推動建立粵港澳跨區協調機制。緊跟國家“雙區”建設、兩個合作區等重大戰略,主動承接政府轉移職能,積極推動各行政區域在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形成統一的區域協調機制。如,分層級跨區設立季度會議、月度會議、周會議等協調機制,對已形成共識的深度合作內容,可向政府部門建議升級為法規制度,為統一區域城市公共服務標準提供機制和法規支撐。 

 二是推動建立統一的城市公共服務市場機制。在廣泛深入調研、吸收各方意見建議的基礎上,主動與粵港澳各地政府部門協調對接、建言獻策,為制定大灣區版城市公共服務“負面清單”提供參考。積極聯合大灣區相關行業領域,進一步推進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市場監管機制對接,搭建行業、企業、團體交流的各類合作平臺,促進行業多向交流和深度融合,助力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標準有機統一和無縫銜接。

 三是推動粵港澳大灣區執業資格互認。以廣東省在全國率先試點面向港澳居民招聘公務員、出臺事業單位公開招聘港澳居民管理辦法的契機,參與制定出臺相關措施辦法,通過單邊認可帶動多邊互認等方式,積極穩妥推動城市公共領域相關行業執業資格互認,重點推動醫師、教師、法律、科技、文化、體育、物業等社會重點關注的領域執業資格互認,為大灣區人才流動提供廣闊多元的職業發展空間。

 發揮正向吸引作用,積極鼓勵大灣區人才在就業創業方面多向流動 

 習近平總書記在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上的講話中深刻指出,“要幫助廣大青年解決學業、就業、創業、置業面臨的實際困難,為他們成長成才創造更多機會”。當前,社會組織要借助國家建設粵港澳大灣區高水平人才高地等重大政策利好,持續發揮人才和資金優勢,彙集各方英才,凝聚各方力量,為大灣區青年改善就學就業環境、拓寬就學就業管道提供支撐。

 一是借助現有政策利好暢通就業創業道。以廣東省《支持港澳青年在粵港澳大灣區就業創業的實施細則》等政策法規為依據,支持港澳青年享受城市公共領域就業創業補貼。借助粵港澳大灣區重點打造廣州南沙、深圳前海、珠海橫琴等港澳青年創新創業示範基地等重大政策利好,適當降低港澳專業人才到珠三角9市執業門檻,鼓勵港澳青年到內地就業創業、旅遊生活,主動投身大灣區經濟社會建設。

 二是進一步推動城市公共服務就業創業政策協同。廣東省已出臺多項優惠政策吸引港澳青年赴內地就業就學,也應相應地鼓勵和吸引內地人才到港澳就業就學,促進人才多向流動和深度融合。如,支持各行業制定實施內地人才到港澳執業從業的辦法措施,推動三地人才同等享受各類補貼和公共服務,同等享受政策扶持;探索粵港澳大灣區社保關係銜接,協助三地行政部門推開勞動保障交流合作,積極構建共建共享的和諧勞動關係。

 三是積極探索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就業創業新模式。應社會服務轉型升級需要,社會組織在吸納就業方面有著很大的增長空間和增長潛力,特別在以創新方式解決社會服務難題方面發揮重要作用。如,探索社會組織團體和內地職業院校開展聯合辦學或培訓,培養在大灣區內通用的各類專業技能人才,並頒發三地通用的執業資格證書;探索以勞務派遣的形式成規模地向港澳地區輸送家政、安保、醫護等緊缺技能人才,通過穩定就業逐步融入港澳、長期定居生活。

 四是搭建城市公共服務領域就業創業合作平臺。積極搭建資源對接平臺、人才供求信息等就業創業服務平臺,有序組織人才到社會組織及所屬行業開展就業對接、實習實踐等活動,為他們到社會組織及其會員單位、理事單位就業提供平臺。充分發揮社區、學校、寫字樓的物業、安保、醫護等服務力量,就近就地免費為港澳居民提供職業介紹、職業指導、政策諮詢和創業引導等便捷服務。 

 發揮規劃融合作用,助推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行業結構優化升級創新發展

 當前,產業優化升級創新發展已成為粵港澳大灣區經濟發展的重要特徵。説明行業破解經營瓶頸,促進行業企業轉型升級,是社會組織的一項重要職能。要引領粵港澳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行業開拓新發展路徑,謀求新發展實效,大力推進行業融合轉型升級,為城市公共服務行業打造專業化、體系化和新型化創新融合服務平臺。

 一是綜合統籌促進行業資源優化配置。社會組織是實現政府與市場主體之間相互聯繫的重要紐帶,是市場經濟條件下實現資源配置不可或缺的重要環節。要站在大灣區整體發展全域的高度,充分發揮社會組織的融合作用,對城市公共服務行業發展規劃進行綜合統籌,明確各自行業定位和職能分工,形成錯位競爭、協調發展的格局。同時,引導行業成勢佈局、集聚發展,帶動資源優化配置,推動行業實現創新、協調、優質、高效發展。

 二是推動跨區行業鏈優化整合和轉型升級。構建完善的行業價值鏈,應對日益複雜的國際競爭形勢,是大灣區未來發展的大勢所趨。要積極尋找新機遇,拓展市場空間,通過舉辦各類展銷會、演示會或洽談會等服務方式,加強行業間資源整合,提高城市公共服務行業競爭力和社會地位。發揮行業領域的“領頭羊”效應,從資訊諮詢、政策引導、項目推介、搭建平臺、資源配置等多個方面著手,進一步擴大集聚效應,使行業獲得新的生存和發展空間,有力推進行業轉型升級。

 三是推動行業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隨著粵港澳大灣區一系列改革創新、先行先試的政策集成優勢,創新之變、產業之變,產業集聚、合作提檔升級必將隨之加固,大灣區城市公共服務行業面臨發展新機遇,產品和服務佔據優越環境,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佔據優越條件,參與國際合作與競爭佔據優勢高地。未來,大灣區各地聯動越來越緊密,合作領域越來越廣泛深入,城市公共服務行業也必將水漲船高,獲得更廣闊的視野與商機,實現更大的發展與跨越。

 發揮使命擔當作用,積極參與推進粵港澳大灣區社區保障及公益事業

 履行社會責任是社會組織題中應有之義。大灣區各地在法律、稅收、貨幣等方面的差異,使社區公益事業在協同發展上面臨較大挑戰。社會組織要發揮紮根社區、貼近居民的優勢,積極引導團體、會員單位積極參與形式多樣、內容豐富的社區公益活動,大力營造陽光和諧、向上向善的環境氛圍,彙聚正能量,增強凝聚力,畫好同心圓。

 一是積極探索建立公益活動共用新機制。組織行業與政府部門、智庫、科研機構等定期開展交流互動,推動在康養、跨區社會救助、粵港澳社工及志願者交流培訓等公益項目領域實現相互溝通、資源共享,為三地開展社區公益事業提供先行先試的經驗參考。 

 二是創新公益慈善活動新模式。摒棄傳統思維,打破地域阻隔,在開展公益捐助、慈善交流等傳統型公益活動的基礎上,創新公益慈善事業開展的新模式。如,組織行業與高校聯合開展公益課題研究攻關,舉辦公益理論研究和學術交流論壇,推動公益研究成果應用轉化落地,讓公益資源在大灣區充分融通。

 三是塑造公益事業新風尚。聚焦發揮第三次分配作用,積極組織社會組織成員、團體積極參與社區公益事業,在民生保障、社會治理等領域辦實事、解難題;聚焦補齊社區公共服務短板,推進公共服務供給,促進公益事業實現新發展、取得新突破。弘揚大灣區同根同源的公益文化傳承,提升居民公益意識和道德素養,為提高社區文明程度、塑造公益事業風尚、豐富社區人文內涵獻智獻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