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黨建工作 > 黨建工作
黨建工作
黨建工作

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 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发布时间:2023-01-28 | 信息来源:光明日報


【深入學習宣傳貫徹黨的二十大精神】 

  黨的二十大報告強調,“貫徹新發展理念是新時代我國發展壯大的必由之路”。2022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進一步強調,“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加快構建新發展格局,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立足新時代新征程黨的中心任務,必須完整、準确、全面貫徹新發展理念,着力推動高質量發展。

  堅持創新是引領發展的第一動力,以高水平創新推動高質量發展

  新時代十年是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曆史性成就、發生曆史性變革、轉向高質量發展的十年,國内市場基礎更加紮實,消費基礎性作用持續強化。同時也要看到,當前我國在擴大内需方面仍面臨不少制約,創新能力還不能完全适應高質量發展的要求。進一步增強創新能力,既是保障發展安全的前提,也是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首先是以機制創新來增強創新能力,以新的創新産品開拓新的市場需求,擴大居民消費和有效投資,夯實國内基本盤,增強經濟發展韌性,促進經濟持續健康發展。尤其是進一步聚焦國家戰略需求,集聚科技攻關力量,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經濟主戰場、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實施一批具有戰略性全局性前瞻性的國家重大科技項目,堅決打赢關鍵核心技術攻堅戰。其次是充分發揮市場機制作用,強化企業科技創新主體地位,加強企業主導的産學研深度融合。發揮科技型骨幹企業引領支撐作用,營造有利于科技型中小微企業成長的良好環境,推動創新鏈産業鏈資金鏈人才鏈深度融合。最後是加快實現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強,提高人才自主培養質量,着力培養和造就拔尖創新人才,聚天下英才而用之,打造世界重要人才中心和創新高地,爲高質量發展注入新動能、塑造新優勢。

  堅持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内在要求,促進産業結構優化、城鄉融合發展、區域協調發展

  新時代我國社會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當前我國發展不平衡不充分問題仍然突出。這要求我們在提高發展質量的同時,多措并舉進一步增強發展的協調性。

  加快建設現代化産業體系,以産業體系現代化促進經濟結構優化。堅持把發展經濟的着力點放在實體經濟上,提升傳統産業在全球産業分工中的地位和競争力,同時大力發展數字經濟,促進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推動現代服務業同先進制造業、現代農業深度融合。

  以鄉村振興促進城鄉融合發展。堅持以工補農、以城帶鄉,促進城鄉要素自由流動和公共資源合理配置;抓好農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激發經濟活力的同時保障進城落戶農民合法土地權益;推進城鎮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向鄉村延伸,促進城鄉産業協同發展。

  深入實施區域重大戰略和區域協調發展戰略,在構建新發展格局中促進區域協調發展。優化國土空間發展格局,促進東、中、西和東北地區協調發展,構建區域經濟優勢互補新格局,深入推進以人爲核心的新型城鎮化,以城市群、都市圈爲依托,促進大中小城市協調發展。

  抓住全球産業結構和布局調整過程中孕育的新機遇,有效利用全球要素和市場資源,勇于開辟新領域、制勝新賽道,實現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推動内外市場聯通更有效率。

  堅持綠色是永續發展的必要條件和人民對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體現,推進綠色低碳發展

  尊重自然、順應自然、保護自然,是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内在要求。新征程上,必須站在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高度謀劃發展,加快發展方式綠色轉型。把推動經濟社會發展綠色化、低碳化作爲實現高質量發展的關鍵環節,加快推動産業結構、能源結構、交通運輸結構等調整優化。實施全面節約戰略,推進各類資源節約集約利用,加快構建廢棄物循環利用體系。完善支持綠色發展的财稅、金融、投資、價格政策和标準體系,發展綠色低碳産業,健全資源環境要素市場化配置體系,加快節能降碳先進技術研發和推廣應用。倡導綠色消費,推動形成綠色低碳的生産方式和生活方式。積極穩妥推進碳達峰碳中和,先立後破,穩步實施,統籌能源發展和能源安全。通過統籌産業結構調整、污染治理、生态保護、應對氣候變化,協同推進降碳、減污、擴綠、增長,推進生态優先、節約集約、綠色低碳發展,建設美麗中國。

   堅持開放是國家繁榮發展的必由之路,構建高水平對外開放新格局

  新征程上,必須堅持高水平對外開放,在堅持以國内大循環爲主體的同時,加大力度吸引和利用外資,實現國内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

  堅持以我爲主,依托我國超大規模市場優勢,以更高質量的國内大循環吸引全球資源要素的集聚,增強國内國際兩個市場兩種資源的聯動效應,提升對外貿易投資合作的質量和水平。

  擴大市場準入,拓展開放層次,穩步擴大規則、規制、管理、标準等制度型開放,推動貨物貿易優化升級,加大現代服務業領域的開放力度,大力發展數字貿易,加快建設貿易強國。

  加強環境建設,積極推動加入全面與進步跨太平洋夥伴關系協定和數字經濟夥伴關系協定等高标準的經貿協議,深化國内相關領域改革,營造市場化、法治化、國際化的一流營商環境,推動共建“一帶一路”高質量發展。

  優化開放布局,鞏固東部沿海地區開放先導地位,提高中西部和東北地區開放水平,加快建設西部陸海新通道,加快建設海南自由貿易港。擴大面向全球的高标準自由貿易區網絡,深度參與全球産業分工和合作,維護多元穩定的國際經濟格局和經貿關系。

  堅持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堅持以人民爲中心的發展思想,在幼有所育、學有所教、勞有所得、病有所醫、老有所養、住有所居、弱有所扶上持續用力,讓現代化建設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體人民。

  突出重點,保障好就業這一“最基本的民生”,落實落細就業優先政策,促進高質量充分就業,加大對重點群體、困難群體的就業支持力度。統籌城鄉就業政策體系,破除妨礙勞動力、人才流動的體制和政策弊端,使人人都能夠通過勤奮勞動實現自身發展。

  多措并舉強化基本公共服務,兜牢基本民生底線。按照覆蓋全民、統籌城鄉、公平統一、安全規範、可持續的原則,健全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推進健康中國建設,優化人口發展戰略,實施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國家戰略。

  進一步完善分配制度這一“促進共同富裕的基礎性制度”,構建初次分配、再分配、第三次分配協調配套的制度體系,進一步提高低收入群體的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規模。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規範收入分配秩序,規範财富積累機制,保護合法收入,調節過高收入,取締非法收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