優勢資源加快融合,打造粵港澳大灣區全球影響力品牌
深圳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圖/新華社
新京報訊 (記者李瀟瀟)慶祝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大會暨香港特別行政區第六屆政府就職典禮7月1日上午在香港會展中心隆重舉行。中共中央總書記、國家主席、中央軍委主席習近平出席並發表重要講話,指出香港地位特殊,條件優良,發展空間十分廣闊。中央全力支持香港抓住國家發展帶來的歷史機遇,主動對接“十四五”規劃、粵港澳大灣區建設和“一帶一路”高品質發展等國家戰略。
香港回歸祖國25周年,在此新的起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並加強與內地的經濟聯繫?就此,新京報新京智庫舉辦專題研討會,邀請多位專家學者進行了研討。
大灣區發展的制度創新動力和社會動力
圍繞粵港澳大灣區城市群如何進一步融合發展,澳門大學社會科學院院長、粵港澳大灣區研究中心主任、特聘教授胡偉星表示,粵港澳大灣區與世界上其他灣區的最大區別在於其內部差異化鮮明——一個國家、兩種制度、三種貨幣,還有四個核心城市。
“在這樣一個差異化較大的區域內,經濟上互融互通、展開經濟合作及區域一體化活動,特別是進入深水區之後,制度的差異化就會帶來一定的困難,需要靠制度上的創新將其轉換成發展的動力。”
胡偉星回顧“粵港澳大灣區”的形成與建設路程,認為這是一個由簡單的合作向越來越複雜的合作發展的過程。具體看來,其發展動力來自兩方面,一是制度創新的動力,二是市場層面的社會動力。
從頂層動力來看,如今已摸索形成了一系列官方規劃、文件和發展綱要,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規劃綱要》。
除此之外,還有一系列的建設方案。2021年,國務院發佈了《橫琴粵澳深度合作區建設總體方案》、《全面深化前海深港現代服務業合作區改革開放方案》;今年6月又發佈《廣州南沙深化面向世界的粵港澳全面合作總體方案》。這些方案對四個中心城市及四個中心城市之間的關係,做了更新的定位和描述。
比如,“前海方案”提供了一套幫助香港的國際金融和服務業功能進一步拓展的方法,包括提供20多平方公里的發展空間,金融業、服務業和法律事務的開放,以及如何參與國際合作等。
發揮港澳優勢,打造全球影響力品牌
深圳市政協科教衛體委主任吳思康則認為,在中國經濟高品質發展的過程中,離不開品牌的打造。因此粵港澳尋求合作的一個思路,就是探索如何共同建立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目前來看,國家層面已開始佈局,比如在深圳建立國家品牌館。未來如何用好國家品牌館,打造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品牌,就要發揮港澳的作用,比如澳門就具備聯繫西班牙語國家的特殊作用。
澳門科技大學協理副校長、博雅學院院長、教授梁文慧則以教育融合發展為例,表示可以考慮研究制定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戰略的規劃,組建協調機構完善溝通機制,對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做出頂層設計,同時,加強宣傳與規劃的解讀,把粵港澳大灣區建設成為世界區域上的高等教育中心,在大灣區內形成戰略共識。
此外,梁文慧還認為,要推動粵港澳大灣區高等教育融合發展的創新中心與資源平臺的建設。比如積極共建一批高層精英研究中心和產學研一體化的創作中心,自動發揮粵港澳三地在高等教育基礎研究、產學研方面的各自優勢,在大灣區建設重大的科研基礎設施、實驗裝置和科研平臺等。
“科技灣區”競合創造新機遇
在進一步促進粵港澳同內地的融合發展和經濟聯繫問題上,吳思康認為《規劃綱要》中提到,粵港澳大灣區要建設成具有全球影響力的科技產業創新高地,這也是港澳加強跟內地密切聯繫的一個重要方面,特別要重視新材料、人工智慧、數字經濟方面的融合。
未來,全球競爭的主戰場是科技,這表明合作的主體將是大學、教授和學生。因此大學生將參與大灣區的創新創業,借此同世界廣泛聯結,促進產業創新發展。當下香港的一些大學已經跟深圳建立了很多科研項目的合作。
香港城市大學公共政策系教授張曉玲表示,依託《規劃綱要》中的合作機制,要將原來的資源性競爭以及分工過程中的競爭轉化成一種新的競合關係,讓各城市之間形成新的聚合效應。
香港“具備健全的司法反腐體制、國際金融和穩定的貨幣機制,具備與國際一流大學直接對話的科研和教育體制,具備相對成熟的城市治理機制”。因此,香港可以起到內聯互引和加強經濟聯繫的紐帶作用。